第(2/3)页 “大王,臣也认为国史当著。” 朝堂上除了打仗,鲜少开口的蒙武也忍不住了。 若是著国史,那他们蒙家必有一席,阿父蒙骜可是历经三朝的老将军,为秦国征战一生,功劳巨大,自己在努力努力,也一定能留个名字,在好好教导儿子,那他们蒙家至少三代都可留名青史。 越想越激动,越想越兴奋,蒙武恨不得现在就为大王征战六国,打下大大的疆土。 就连王翦都坐不住了,只恨自己比那蒙武慢了一步。 文臣更是激动。 “臣附议。” “臣附议。” 张远青说完,默不作声的看了看昌平君,直把昌平君看的心底发毛。 此时激动的朝臣也注意到了,左丞相还没有表态啊。 为什么? 大家的目光自然的都转移到了昌平君身上,就连嬴政都看了过来。 熊启顶着巨大的压力,稳了稳心神,“大王,臣也同意著秦国国史。” 说出口后,熊启小心的长长松了口气。 嬴政点点头,大臣们也点点头。 就说嘛,左丞相怎么会不同意呢?一定是刚刚太激动没反应过来。 人群中,只有张远青若有所思。 “好,那秦国国史需要何人撰写?” 嬴政开口问。 “大王,臣以为可用儒生。” 隗状开口。 “大王,臣以为还可增加法家之人,法家讲究公平公正,与国史相符。”尉缭进言。 其他大臣也有各自推举之人。 嬴政慢慢听着,等到所有人都说完后,又问张远青,“张卿,此事是你提出来的,你可有意见?” “大王,臣以为各位大臣说的都有理。国史不可能为一人所著,必定是大家共同商议,最终而实事求是的定下。国史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意义重大,因此,臣以为大王可多挑选几位,大家共同商讨,写好一段之后,还要大王亲自预览,确定没有出入,方可记录国史中。”说完,张远青就见大家点头,显然也认同这点,“大王,国史庄重而严谨,一字之差,千里之差,不可根据个人偏好为之。国史必须真是记录,不带私人感情,不然就失去了国史的意义。若有一天后世之人见到秦国传,上面记载片面,那岂不贻笑万年。” 第(2/3)页